


“熏香点茶 ,插花挂画”
一直都被称作四大雅事 。
作为四雅之首的熏香说的就是香道 ,
香道中也有闻名于世的“四大名香”
“沉香 、檀香、龙涎香 、麝香 。”
沉香以其深厚的底蕴也被称为“香中之王” ,
在中国漫长的香文化中一直处于核心地位未曾动摇 。
随着佛教的传入 、皇室的大力推崇 ,
沉香文化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
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
开篇之初
,AG厅先来了解一段历史小故事
,看看北宋文坛巨匠苏轼是怎么形容沉香的
。
《沉香山子赋》
既金坚而玉润
亦鹤骨而龙筋
惟膏液之内足
故把握而兼斤
沉香盛行于宋代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
,在为其胞弟(苏辙)60岁生日而作《沉香山子赋》中
,以灿若披锦的文笔,盛赞海南香
。
全赋最著名的四句“既金坚而玉润 ,亦鹤骨而龙筋 ,惟膏液之内足 ,故把握而兼斤” ,描绘了这尊极品沉水级沉香 ,堪称举世无双 。
历经千年
,沉香成为众香之首
中国香文化的发展阶段
,可概括为
:起始于春秋
, 成长于汉代
,完备于盛唐
, 鼎盛于两宋
,普及于明清
。
沉香在中国绵延数千年 ,既代表了一种香文化的传承 ,也见证了中国数千年历史的兴衰存亡 。
人类喜香是天性使然 ,国人用香的历史也极为悠久 ,但是真正细究时间 ,怕是难察根底 ,不过 ,从一些现存的史料中能够得知 ,沉香在秦汉时期已经在中国出现了。
西汉时期 ,佛教传入中国 ,认为每日燃香供奉是对佛祖以及菩萨最高的敬畏 。沉香香气清幽淡雅 ,烟形虚无缥缈 ,人们认为自己的愿望可以通过沉香的香烟传递给上苍 ,以达到祈祷的效果,所以沉香成为佛教用香的专供 。并且沉香被应用于各个场合之中 :官员上朝不仅要随身佩香 ,还要口含香 ,免除向皇帝奏事时口中异味 ;熏衣的香笼也是这时产生的 ,王公贵族将上好的丝绸衣物熏染上沉香的香气 ,增添高贵质感 ,而香气的优劣甚至可以判定个人的等级与阶位 。
汉晋时期 ,“百姓敬鬼神 ,凭香烟缥缈 ;贵胄玉临风 ,赖香送温情 。”这点也可以得到体现 。
在熏香之风盛行的西汉至三国时期
,王公贵族更是离不开沉香的使用
,沉香被用于生活
、节庆
、祭典中
。
在生活里 ,皇帝的宠妃 、贵妇要用沉香调制的香料在香堂中沐浴 ,早晚会在厅堂卧房熏香 ,在各种宴会庆典中也会燃香助兴 ,每逢帝王登基册封以及祭祀等重大活动中,也会焚香祭拜天地和祖先 ,以显虔诚 。
完备于盛唐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期” ,也是焚香的极盛时期 ,不仅皇族贵胄喜爱焚香与使用香料 ,文人对此亦是热衷不已 。他们身上散发着香味 ,浴缸中加了香料 ,而衣服上则挂香囊 。庭院住宅内幽香扑鼻 ,公堂衙门里芳香袭人 。沉香等香料一般用在佩戴 ,焚烧和药用这几个方面 。
香会斗香
唐中宗时就有一种高雅的聚会 ,大臣们在会上“各携名香 ,比试优劣 ,名曰斗香” 。公认焚香“极品”为伽楠 ;此为沉香 ,沉香又分四等即沉水香 、桟香 、黄熟香、马蹄香 。“沉水”即为沉香 ,由此可见奢华到极致的唐代 ,人们熏香的香料主要是沉香 ,袅袅的幽香从博山炉中飘出 ,散发无与伦比的馨香 。
日常熏香
唐朝贵族女子亦非常热衷熏香 。车是香车 ,车上有帷幕 ,真正是香车美人 。那个时代的车要用多种香料熏染 ,是真正的香车 。车主的身份有多高贵 ,乘坐的七香车就有多豪华 。回来时,羽扇遮身 ,再进入装点着华丽花纹的九华帐 ,出行尽显奢华 。
皇帝赐香
唐代皇帝也常向大臣和近侍赠送香料 ,以示恩宠 。文献中至今还保留着许多唐朝大臣献给皇帝的“谢表” ,如张九龄写的感谢唐玄宗的《谢赐香药面脂表》曰 :
臣某言 :某至 ,宣敕旨 ,赐臣裛衣香面脂,及小通中散等药 。捧日月之光 ,寒移东海 :沐云雨之泽 ,春入花门 。雕奁忽开 ,珠囊暂解 ,兰薰异气,玉润凝脂 。药自天来不假准王之术 ;香宣风度 ,如传荀令之衣 。臣才谢中人 ,位参上将 ,疆场效浅 ,山岳恩深 。唯因受遇之多 ,转觉轻生之速 。
品香用具
唐代种类繁多的熏香器中 ,制作最为精妙绝伦且最富艺术价值的当属“香囊” ,一种镂空为花卉和动物图案的空心球 ,其内平衡架上悬有金属制成的焚香盂 ,主要用来熏衣被和寝具 。过去人们常把这种小巧玲珑的器物称为“袖珍熏球” ,这种熏炉精巧玲珑 ,便于携带 ,在唐代的族圈内甚是流行 。
流风所及 ,在唐朝社会中无论男女 ,都讲求名香薰衣 ,香汤沐浴 ,以至柳仲郢“衣不薰香” ,竟被作为“以礼法自持”的证据 。使用香料风气的兴盛可知 。
鼎盛于两宋
无香不成药
宋朝香文化进入鼎盛时期 ,香品丰富 ,香药成为海外贸易的重要组成 ,每天大海上来往运输的香药 ,几乎占了国民一半的生产总值 。据说当年光是“胡椒”一天的运输量就达到8吨 。政府设立香药专卖制度 ,官方垄断香药货源 ,人们看病,不是抓药 ,而是开香方 。导致‘无香不成药'的局面 。
医书《证治准绳》记载 ,北宋名医孙兆曾用香药使病人起死回生 。那病人满脸黑色 ,懂相术的人说救不活了 ,而孙兆却说此人原本没有生病 ,而是恶臭气所熏 ,必熏极品香材才能救活 。于是在病人帐内熏烧劈碎的沉香 ,第二天病人脸色渐渐明亮起来 ,不久恢复健康 。
《清明上河图》中 “刘家上色沉檀拣香铺”
文人爱香如诗 ,不可一日无香
宋朝崇文 ,当时文人人才辈出 ,上流社会的名门望族大多接受了良好的文化教育 ,艺术修养水平普遍高于历朝 。
沉香 ,既可修养生性 ,又可启迪才思 ,成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生活不可或缺之物 ,引领带动了当时社会浓郁的文人风尚 。
吟诗作赋 ,抚琴听曲 ,观月赏花 ,隐居静坐 ,宴客会友 ,无不用香 。或香炉焚香 ,或熏香饼 ,或制柱香 ,香丸 ,或印香 。
文人雅集有专门的品香 、斗香活动 ,聚会有小童 、侍女伺香 。家中客厅 、卧室 、书房 ,常设有香炉 、香具 。
出行时 ,马车上挂着熏香球 ,一路飘香 。
“宝马雕车香满路” ,就是对当时生活的真实描绘 。
普及于明清
明清时期 ,继承了香文化精致传统 ,用香的形式更为多样 。皇室依旧大量使用沉香 ,而且崇尚用沉香制作各种文房器皿 ,但同时也采取了关于沉香的采买政策和海禁政策 。
与之前朝代使用沉香的挥霍不同 ,明代朝廷禁用外国香 ,违者处罚极为严厉 ,但允许使用本国香 。《广东通志》中记载道 :沉香 、降真茄兰木香、檀香 、乳香 、速香 、罗斛香 、粗柴香 、安息香 、乌香 、甘麻然香 、光香 、生结香 ,并书名 ,不书番香 ,军民之家不许贩卖存留 ,私有者限三个月销尽 。
大清王朝虽日渐衰败 ,在使用沉香上也有所节制 ,除供奉先祖时使用上等沉香之外,皇太后 、皇后及嫔妃则每月按照等级发放定量的沉香 。但仍有邻邦进贡沉香的记载 ,《清史稿.暹罗传》记载了进贡品有沉香 、冰片 、犀角 、龙涎香等 ,朝廷则以人参等回赠 。
沉香文化的深层含义
沉香树受风吹雷劈
、虫爬蚁咬或人为致“伤”后分泌油脂
,经过日积月累
,风吹雨打后形成了重要的结晶
,成为名贵的高级香料—沉香
。一如人生
,人生也有缺口
,也会有疤
。优质沉香的结成通常历经百年甚至千年而成
,含天地日月精华
,泡茶泡酒皆宜
,故而在隋唐之际就有天下第一饮之称
,能入通百脉
、培元固本
。
沉香品性内敛 ,受伤后才能结香 ,熏烤后才能释放香气 ,代表了文人重视内在修养 、不喜张扬的风骨 。沉香的形成过程含义深刻 ,例如人也是在受伤之后 ,才会得到更大的成长历练 ,这也是沉香蕴含的一种深刻文化意味 。
古代的香是一种妙物 ,具有美化心灵 、陶冶心灵的内涵 。中国的香文化是体现中华民族精神气质 、民族传统 、美学观念 、思维模式与世界观之独特性的物品 。品香如品人 ,人间百态 ,尽在香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