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名 :汶莱软丝-小沙弥(沉水) 规格 :9.5cm*5.5cm*12.9cm高 重量 :199克
说到香文化的起源
,通常以为
,香文化起源于几千年前古人的祭祀仪式
,其实不然
,从考古发掘来看
,燔烧物品的“燎祭”很早就已出现
,距今4000—5000年。生活用香
,大概也在4000—5000年前已经出现了
。作为古人生活用品的龙山文化陶薰炉
,曾出现在辽河流域
,距今约5000年前
,长江流域也发现了4000多年前良渚文化的蒙古包形灰陶薰炉
。其样式与后世的薰炉一致
,造型美观
,堪称新石器时代末期的“奢侈品”
。可见
,祭祀用香与生活用香早已出现
。
品名 :芽庄莺歌绿棋楠-事事如意 规格 :3cm*1.1cm*6.9cm高 重量 :17.4克
香的记载同样很早
。东汉后期
,香已出现在各类典籍中
,如医学书
、地理(植物)书
、史书
、文学作品(诗辞歌赋
、志怪小说等)
、类书
、佛道典籍等等
,可以说
,中国的香文化是始于远古
,萌发于先秦
,初成于秦汉
,成长于六朝
,完善于隋唐
,鼎盛于宋元
,流行于明清
。
品名
:加里曼丹-福禄寿挂件(沉水) 规格
:5.8cm*1cm*3.2cm 重量
:9.3克
人类使用天然香料的历史久远。从现有的史料可知,春秋战国时,中国对香料植物已经有了广泛的利用
。由于地域所限
,中土气候温凉
,不太适宜香料植物的生长
,所用香木香草的种类尚不如后世繁多
。常用的有泽兰(非春兰)
、蕙草(蕙兰)
、椒(椒树)
、桂(桂树)
、萧(艾蒿)
、郁(郁金)
、芷(白芷)
、(香茅)等
。茅 那时对香木香草的使用方法已非常丰富
,已有熏烧(如蕙草
、艾蒿)
, (香囊
、佩戴 香花香草)
、 (泽煮汤兰)
、 (兰膏)
、熬膏 入酒等方法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礼》
、《左传》及《山海经》等典籍都有很多相关记述
。秦汉时
,随着国家的统一
,疆域的扩大
,南方湿热地区出产的香料逐渐进入中土
。随着“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和 的活跃
,东南亚
、南亚及欧洲的许多香料也传入了中国
。沉香
、苏合香
、鸡舌香等在汉代都已成为王公贵族的炉中佳品
。道家思想在汉代的盛行以及佛教的传入
,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这一时期香文化的发展
。
品名 :越南老惠安手串 规格 :1.6mm*14P 等级 :特A 重量 :36.7克
古代薰香风习多样化 ,如向皇帝奏事的官员先要薰香(烧香薰衣) ,奏事时还要口含“鸡舌香”(南洋出产的丁子香树的花蕾 ,用于香口) ,汉代还出现了能直接放在衣物中的“熏笼” ,以及能盖在被子里的“被中香炉” ,即“熏球” 。香文化在汉代能快速发展 ,这与汉武帝的统治分不开 ,当时汉代大规模开边 ,通西域 ,统南越 ,开海路 ,在促进东西方交流的同时也便利了南部湿热地区及海外香料的传入 。魏晋南北朝时 ,虽战乱不断 ,但香文化仍获得了较大发展 。薰香在上层社会更为流行 。同时 ,道教佛教兴盛 ,两家都提倡用香 。这一时期 ,人们对各种香料的作用和特点有了较深的研究 ,并广泛利用多种香料的配伍调合制造出特有的香气 ,出现了“香方”的概念 ,也就是后来所称的“合香” 。可见 ,从单品香料演进到多种香料的复合使用 ,也能折射出香文化深入到较深的领域 ,为唐代香文化的大踏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品名 :达拉干雕刻-松鹤延年(沉水) 规格 :14cm*8cm*3.5cm 重量 :74.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