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香文化真正普遍化是从宋代开始 。汉唐代时用香犹仍是皇族贵卿 、高僧道士等特殊阶级的专利 ,直到宋代完全走进市民生活 。香文化从皇宫内院 、文人士大夫阶层扩展到普通百姓 ,遍及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并且出现了《洪氏香谱》等一批关于香的专著 ,步入了中国香文化的鼎盛时期 。
品名
:达拉干香薰-兰亭序 规格
:6.2cm*6.2cm*26.2cm高
两宋文人城市笔记
,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和南宋吴自牧《梦梁录》
,记下了当时繁华的市民生活与用香情形
:大城内有供香人的行业
,定期到商家店门供给印香并收费
。百姓以百刻香计时
,并用长春篆香盘贺寿
。有钱人家举办筵席
,要特设香局由专人用香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描绘北宋汴京城街景
,其中有家悬着[刘家上色沉檀拣香]店招的专门香铺
。这一时期
,合香的配方种类不断增加
,制作工艺更加精良
,而且在香品造型上也更加丰富多彩
,出现了香印(也称[香篆]
,用模具把香粉压成特殊的图案或文字
,在很多地方香印还被用作计时的工具
,宋代之前就已经出现)
、香饼
、香丸等繁多的样式
,既利于香的使用
,又增添了很多情趣
。
同一时期
,香在医药方面的应用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
,以及苏轼与沈括合著的《苏沈内翰良方》等书中都有许多专门的记载
。
品名:文莱挂件-府上有龙(沉水) 规格
:3.3cm*2.9cm*5.7cm 重量
:36.3克
宋代的航海技术高度发达
,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比唐代更为繁荣
。巨大的商船把南亚和欧洲的乳香
、龙脑
、沉香
、苏合香等多种香料运抵泉州等东南沿海港口
,再转往内地
,同时将麝香等中国盛产的香料运往南亚和欧洲(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运往中国的物品中
,香料占有很大的比重
,也常被称为[香料之路])
。香药贸易是两宋时岁收的最大来源
,所以仍为中央朝廷所管控着
。沿海大城都设市舶司
,管理香药为主的海上贸易
,如《宋史·食货志》
:[宋之经费,茶盐矾之外
,唯香之为利博
,故以宫为市焉。]
品名
:芽庄熟结绿奇楠挂件(沉水) 规格
:1.7cm*1.3cm*4.1cm 重量
:5.8克
宋代之后
,不仅佛家
、道家
、儒家都提倡用香
,而且香更成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居室厅堂里有薰香
,在各式宴会庆典场合
,也要焚香助兴
,而且还有专人负责焚香的事务
;不仅有熏烧的香
,还有各式各样精美的香囊香袋可以挂佩
,在制作点心
、茶汤
、墨锭等物品时也会调入香料
;集市上有专门供香的店铺,人们不仅可以买香
,还可以请人上门作香
;富贵之家的妇人出行时
,常有丫鬟持香薰球陪伴左右
;文人雅士则多设香斋
,不仅用香品香
,还亲手制香
,并呼朋唤友
,一同鉴赏品评······
。
再之后
,与[焚]香不同的[隔火薰香]的方法开始流行起来
:不直接点燃香品
,而是先点燃一块木炭
,把它大半埋入香灰中再在木炭上隔上一层传热的薄片(如云母片)
,最后再在薄片上面放上香品
,如此慢慢的[薰}烤
,既可以消除烟气
,又能使香味的散发更加舒缓
。
品名
:达拉干挂件-双龙戏珠(沉水) 规格
:2.6cm*1.1cm*6.3cm 重量
:13.9克
宋朝官窑大量烧制瓷炉
,瓷的材料容易取得
,价格便宜
,炉身轻巧
,造型简洁
,也显示出宋人用香的生活化个人化
。宋代香书备出
,洪刍《香谱》
、陈敬《香谱》
、叶廷珪《名香谱》
、以及颜博文《香史》
、丁谓《天香传》等都是宋代香书著作
。此外文学家如苏轼
、黄庭坚
、欧阳修
、杨万里
,也写出水准很高的香诗
、香偈
;他们视品香为修炼心性的法门,使得品香文化达到空前未有的精神高度
。
古者以芸为香
,以兰为芬
,以郁畅为裸
,以脂萧为焚
,以椒为涂
,以蕙为熏
;
杜蘅带屈
,菖蒲荐文
,麝多忌而本膻
,苏合若芗而食荤
。嗟吾知之几何···
苏轼《沉香山子赋》